简晓彬:加快提升徐州市人才集聚力的对策建议

发布者:陈姿羽发布时间:2023-12-30浏览次数:31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徐州市引才政策不断创新,人才生态持续改善,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仍存在人才供给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不强、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完善等短板制约。面对国内其他城市“抢人大战”的激烈竞争,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比较优势,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提升人才集聚力,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和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

一、徐州市人才集聚面临的竞争态势

1.人才进入全球竞争和共享并存时代。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格局变化和区域经济布局加速调整,引发新一轮全球人才争夺。美国改变移民和留学政策,限制来自中国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人才流动。英国推出超常规的人才新政,大力吸纳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企业家。同时,全球人才流动和分布呈现出新格局,人才在国家之间有形的物理流动显著降低,线上人才流动呈几何级数增长,人才共享、员工共享成为人才流动与集聚新趋势,表明人才已经进入全球竞争和共享并存时代,人才的获取、使用的方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智力流动成为人才价值体现和保值升值的主要方式。人才共享的实质是通过人才的线上线下、跨区域跨国境、跨行业跨专业的交流合作,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乃至全球的人才共用与合作共赢。

2.国内不同城市及行业人才吸引力差异显著一是受城市功能、发展能级、产业层次、引才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不同级别的城市人才吸引力呈现梯次差异。我国“2022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显示,吸引力位居前10的城市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无锡(江苏占据3席),包括4个一线城市和6个新一线城市,此外,百强榜单中还包括25个省会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二是不同区域城市人才吸引力差异明显。“2022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50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7、6、5、2个入选,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42.5%、7.5%、5.3%、5.9%;徐州市排名第68位,在省内位居第9位,仅排在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之前。三是不同行业单位人才吸引力差异较大。2022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20.7%、15.6%、13.9%,合计占比50.1%;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行业,分别占比21.1%、17.5%、13.7%,合计占比52.3%,说明人才流动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动人才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所有求职人才。另外,新兴业态成为吸纳人才和促进就业的“扩容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标志的“四新经济”蓬勃发展,吸纳高新产业越多的城市人才吸引力也越强。

3.各地“引才抢人”政策迭代升级。近年来,各地出台“引才抢人”政策,如先落户再就业、提高现金补贴、给予住房教育医疗福利等措施不断更新升级。北京市引进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走计划单列渠道,符合一定条件可办理落户。上海市颁布新政,在沪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不用评分直接落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六所高水平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深圳市明确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杭州市颁布最新本科和硕士人才落户新政,毕业两年内可享受“先落户再就业”。其余20个万亿GDP城市都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开放落户渠道。这些政策举措在促进人才流动的同时,也加剧了人才竞争和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外流。从省内看,苏南地区依托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吸引人才,苏中地区依托发展基础和地理区位吸引人才,但苏北地区依托政策优势和发展潜能吸引人才,三大区域人才争夺也较为激烈,苏北仍处于我国东部地区及江苏省内人才吸引的“双重洼地”。

二、徐州市人才集聚力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制约

(一)比较优势

1.中心城市内在引力。2017年,国务院《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明确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2022年,江苏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这些国家及省级层面的政策利好,既是徐州市锚定中心城市建设目标长期努力和沉淀的结果,也是徐州在新起点上的重大发展机遇。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徐州以交通、产业、科技、医疗、教育、文化等综合优势,持续吸引周边100km范围内市、县(市)的人才来徐就业、创业、经商、就医、上学、定居等。

2.引才政策集成创新。2018年,徐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的意见》(简称“人才高地28条”),开始实施“彭城英才221重点人才计划”,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研究出台了《徐州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徐州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徐州市“十四五”青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重要规划,先后出台了《徐州市大学生招引实施办法》《徐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实施办法》《徐州市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实施办法》《彭城英才卡使用管理办法》等具体措施,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吸引各类人才来徐就业创业。制定出台的《徐州市“555”引才工程实施方案》,补贴力度更大、覆盖人群更广、集成度更高。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引领徐州市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人才生态持续改善。成立淮海人才集团,设立3.7亿元的“彭城英才”产业投资基金,实现县(市)区青年人才驿站全覆盖。运行“一网通办”人才综合服务系统,着力打造全流程全周期服务体系。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聚焦服务产业转型、动能转换,大力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创业孵化等高端业态,健全行政服务中心、园区赋能中心、劳动人事争议巡回法庭、劳动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功能,促进人力资源产业与人事人才、就业创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服务体系最健全、辐射面最广、品牌最优的人力资源服务高地。

(二)短板制约

1.人才供给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当前徐州市正着力培育加快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最紧缺的是产业人才,特别是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产业规划、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紧缺型、创新型人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量仅为716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才融合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2.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不强。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储备力量。从2014年至今,全市常住人口增长了16万人,主要为安徽、山东和河南等邻省以及苏北其他城市的流入人口,表明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人口保持着较高吸引力。但从学历情况看,每年本科生流入人口占比不足6%,研究生流入人口占比不足1%。从驻徐高校毕业生就业看,受城市能级、产业层次、薪酬待遇等因素影响,2022年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4所本科院校在徐就业率分别为8%、10.15%、10.02%、14.36%,加上其他院校,驻徐高校毕业生留徐率仅为20%左右。省内重点高校毕业生也主要流向苏南等地,来徐就业的相对较少。

3.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完善。人才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引得来、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目前徐州市在畅通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做好人才引进、培养、留住、使用等系统性工作,以及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都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中心城市建设对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企业引才育才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健全。人才创业推进力度不够大,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不够浓厚,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仍然偏少。创新型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品质、多样性、个性化、精准化的人才服务需求与优质人才服务供给存在差距。

三、加快徐州市人才集聚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面对国内外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徐州市需要进一步树牢“大人才观”,统筹实施好人才政策,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人才集聚力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激活放大人才集聚红利,把徐州建设成为区域人才高地,为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智力支撑。

(一)提升产才融合发展水平

1.聚焦优势重点产业发展招才聚才。成熟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对于高层次人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可以实现产业集群吸引人才集聚进而提升城市能级,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城市升级“同频共振”“共同提升”。建议围绕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分类制定全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人才地图”。坚持面向国内外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大力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能快速攻克产业技术瓶颈、打通产业升级路径、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等地区优秀人才交流合作,大力招引本市产业集群建设急需的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紧缺型、创新型人才,精准招引科技型企业家和现代商务、经营管理、高技能等领域的专门人才,积极招引大学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支持用人主体当好“主角”,发挥第三方引才机构、投融资机构、孵化平台等对人才资源配置的服务作用,推动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精准对接。

2.深挖院校资源增强后劲育才兴才。充分发挥院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积极对接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在徐高校,以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为依托开展全过程合作,用学科链、知识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培养一批高层次研发创新及经营管理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发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教育资源集中的优势,大力培养全市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工巧匠型技术人才。

3.强化产才融合的平台载体支撑。产才融合,产业是主体,园区平台是支撑。进一步推动各类经开区、高新区、开发园区等产业园区载体通过服务产业加大引才力度,鼓励园区与驻徐高校院所结对共建,支持海内外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入园创新创业,把园区打造成为产才融合发展先行区和新高地。持续推进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科创平台建设,支持园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人才科技综合服务中心。

(二)完善“引育留用”人才政策

1.精准实施人才政策。在充分调研摸排全市产业、人才特点的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合各县(市)区产业、经济、文化、公共服务布局,明确哪些人是会留下,哪些人是要争取留下,哪些人是要花一番力气才能留下,根据需求科学划分ABCD各类人才,提出更加契合产业“痛点”、人才“痒点”的支持政策,制定更加精准的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实施更加柔性的人才引育专项计划,降低急需紧缺人才的政策准入门槛,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集聚政策体系。

2.创新突破人才政策。对标先进地区,拿出富有吸引力的“真金白银”政策招引人才,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返乡创业型人才的投入力度,在人才引进、培育、个税奖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借鉴上海、西安、成都等地经验,探索设立“徐州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对引进创新型和紧缺型人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介单位等给予50-100万不等的资金奖励。同时,统筹人才资金、项目资助、风险投资等资源,面向金融机构、风创投机构定期发布“优质人才项目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助力人才创新创业。

3.建立多维评价人才政策。及时修订人才分类目录和认定办法,深入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加快建立产业、科技、人才项目综合评价机制,探索完善学术、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机制,健全以品德、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不断强化人才使用评价表彰激励,让各类人才有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荣誉感。

(三)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1.构建务实高效的人才管理体系。建议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资源调度权,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的才华。比如,事业单位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一定数量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科技人才、企业家兼职;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兼职或离岗创新创业;合理增加国有企业经理层中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比例,畅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引才所需费用可全额列入经营成本。在各类人才项目、产业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平台建设中,推动建立新型人事管理制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2.营造包容活跃的创新创业环境。推行人才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深化人才工作“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负面清单”制度,通过“非禁即可”保障创新创业活力。建立实施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容错免责机制,探索实行容错备案制,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宽松的成长环境,鼓励人才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3.探索特色文化引才的新路子。“楚韵汉风、南秀北雄”是徐州最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赋予了新时代徐州人敢闯敢干、有情有义、开放包容等人文精神,比“政策引才”更具人情味和长期性。建议加大特色地域文化整合推广力度,提升徐州地域文化品牌影响力,探索试点文化引才聚才新思路,招引各类文化创意人才,丰富徐州本土文化,让徐州因人才更精彩,让人才因徐州更出彩。

4.提升人才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探索与淮海经济区乃至长三角其他省市合作建立统一标准的人才大数据云平台,实现跨地区的共享应用,发展壮大徐州人才资源服务市场,推动淮海人力资源产业园提档升级,提升徐州人才公共服务高端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构建“双创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全链条服务体系,提升“一网通办”人才综合服务系统功能,完善“彭城英才卡”星级服务机制,提供“联系式”“保姆式”“管家式”创新创业服务。借鉴无锡、泰州、南通、苏州等市经验,打造一批“青年人才驿站”,为前来求职的外地高校毕业生提供10—15天免费住宿,同时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交通文旅、城市融入等“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借鉴苏州、无锡、南通等先进城市基础教育成功经验,下大力气建设2—3所省内乃至国内一流初高中学校,努力化解引育人才的子女基础教育之忧。加大高层次人才生活服务力度,落实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系列政策,打造优越的人才生态环境,保障高端人才来得了、留得住、用得上、出成果。


作者系简晓彬,博士,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主要内容刊载于徐州市政府研究室内刊《研究与咨询》2023年第3期。


审核 | 一审:阳智明 二审:赵洁 三审:沈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