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国: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发布者:陈姿羽发布时间:2024-01-04浏览次数:36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江苏省委提出要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的重大任务,其中第一任务就是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徐州要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必须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高质量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一、徐州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具有良好基础条件

1.创新型企业较多且快速增长。2022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547 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 5600 余家。截至 2022 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 1400 家,是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徐工集团、中能硅业等领军企业多次入选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

2.公共创新平台量多质高。2022年 7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目前全市建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14 家,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 60 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 81 家,均居全省前列。

3.创新型人才引进形成规模。聚焦服务“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以“彭城英才计划”为统揽,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育用留”文章,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截至 2022 年底,全职在徐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 6 人,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 183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 15.8 万人,专业技术人才 64.5 万人,高技能人才 35.4 万人;累计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 74 人,入选省双创人才 342 个、双创团队 31 个、双创博士 157 人。

4.产学研用合作持续完善。近年来,成功举办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徐州—杭州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专题推介会等专场对接活动,举办徐州—西安、徐州—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专题推介会,先后与中科院上海分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10 余所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系,全市校企联盟总数达 1900 余家,居全省首位。

5.财政金融支持稳步提升。2019年以来,徐州市陆续设立 2 亿元在徐高校服务地方发展专项支持基金、2 亿元市级创业投资基金、40 亿元市产业基金,成立了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发展联盟和省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淮海分中心。截至 2022 年末,累计发放“苏科贷”等政策性科技贷款 11.3 亿元、居全省第二位。

6.区域协同创新不断加快。自 2018 年 12 月在徐州市召开第一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五届;其中,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签订了《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共同体框架协议》和《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保护工作框架协议》,提出了共建高水平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淮海经济区创新智库等 11项目标任务,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R&D资金投入较低。2021年,徐州市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为146.2 亿元,占 GDP 比值为1.8%,低于全省 2.95%的平均水平,在全省 13 个设区市中排第 12 位,略高于淮安,比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分别低 2.11%、1.74%、1.38%和 1.50%,对科技创新的引导还不充分。

2.顶级科技创新平台缺乏。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装置是科技创新的顶级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例如,紫金山实验室是江苏省三大实验室之一,汇聚了近 1000 人的科研队伍,自主研制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又如,江苏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于 2014 年落户于苏州纳米实验室,迄今孵化了 500 余家相关企业,其中 5 家上市企业,带动产值超过 1500 亿。徐州市 2021 年启动建设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由于项目实施较晚,目前无论是科研实力还是科研成果都与顶级创新平台存在较大差距。

3.创新能力不强。2022年全市专利授权量 27541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 5502 件,分别为南京的 31.69%和 19.45%。专利授权总量中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居多,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比重仅为19.98%。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2022 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 43.52%,比全省平均值低 4.98 个百分点。

4.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科研机构与企业存在脱节现象。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科技成果,导致研究成果能被企业转化的不多。许多企业由于缺乏人才以及科研院所的支持,只能跟踪模仿先进企业的科研成果,无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三、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1.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打造区域性创新人才与创新平台高地。引进外地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成为国内发达城市的一种新潮流。2022 年,国内 53 所“双一流”高校在异地设立 166个机构。深圳、苏州等市通过引进高校和大院大所,由科研资源不富足的城市一跃成为科研强市。建议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紧缺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推进云龙湖实验室建设,瞄准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和国际一流水平,首先建成高水平江苏省实验室。加快推进国家高端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力争获批国家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新区和大学科技园等,形成完整的创新平台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捷径,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 1 所 985 高校在徐州建立分校或者落地国家级实验室。

2.着力建设创新型企业集群,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雏鹰、瞪羚和独角兽企业,着力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构筑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中、小、微梯次分布的创新企业集群。一是构筑多元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链主+专精特新”企业协同机制,鼓励领军型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联盟成员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以高能级领军企业有效带动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抱团发展。支持联盟承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探索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机制与模式。二是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引进知名创投机构和一流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服务能力。落实孵化器扶持政策,注重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推动骨干企业参与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重点培育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网上创新工厂等为代表的创业孵化新业态

3.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专用信息数据库。整合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相关单位的信息资源,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的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建设徐州科技创新专用信息数据库,最大限度地使企业、高校和公众都能共享政府信息资源,让高校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让企业掌握高校正在产出什么样的科研成果和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高效对接,为推动高校产出企业所需科技成果以及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加强技术交易市场网络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交易”为重点,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统一的技术信息标准和技术转移服务规范,提升信息发布、市场化评估、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水平,打造技术交易市场网络。

4.加大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激活区域创新创业潜力。一是着力破解科技创新资金瓶颈。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路子,建立健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降低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发挥科创基金作用,优化“孵化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全过程科技投融资模式。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将中小微科技创新型企业“三表三品”、第一还款来源作为信贷的重要依据,大力推动应收账款、存货、订单、知识产权、商标专利、机器设备等抵押业务,稳步提升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发放比例。二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体系,全面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措施,对重点科研团队实行工资总额单列,对科技人才实施股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激发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收益分配、转化评价机制,以及科技人员分类评价与考核制度、容错纠错机制等,从而更好激发创新活力。

5.构筑协同创新联盟,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聚合效应。一是加快构建淮海经济区协同创新联盟。借鉴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和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经验,加快建立淮海经济区科技发展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淮海经济区创新合作大会”,共同推动创新券在淮海经济区内通用通兑,协同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二是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创新资源信息管理和购买服务机制,畅通合作渠道,推动技术市场互通,促进各成员市之间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建设一批集合科研创新、技术孵化等功能的高水平产学研平台,加速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作者系理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教师,主要内容刊载于徐州市政府研究室内刊《研究与咨询》2023年第2期(获徐州市主要领导批示)。


审核 | 一审:阳智明 二审:赵洁 三审:沈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