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生成起主导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科教资源集聚、生产要素集中的比较优势,拥有淮海经济区巨大市场、较为成熟制造业基础和丰富应用场景,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条件,亟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
一、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协同推进科技创新
立足产业这个科技创新主阵地,发挥徐州科教资源优势,以科技研发与产业需求紧密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坚持“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导向。匡正科研指导思想,构建利于产业技术开发的科研人才评价机制,制订面向产业发展的重大科研计划,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经济主战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徐高校要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布局、开展科技研发、培养产业人才,推动高校创新链、人才链与地方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发挥中国矿大、江苏师大、徐州医科大及云龙湖实验室等高水平大学、头部科研机构引聚作用,积极汇聚国内外先进创新资源,加快构建由创新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进高端工程机械零部件、细胞治疗药物、安全应急装备、泛半导体四大重点科创平台体系化、产业化应用研究,加速推动创新要素由“聚合”到“聚变”、科技创新从“0到1”的突破。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水平。实行科技人员职务创新成果与个人收益直接挂勾等改革措施,大力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大幅提高科创成果转化效率;采取“定向委托”等任务牵引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加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专业化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打通创新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加快从“1到无穷”的裂变。打造未来产业创新源。前瞻谋划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未来产业(技术)学科、学院、研究院和科技园,面向市场开展未来产业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在深地储能、AI工业大模型、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领域实现突破。
二、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创新
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主动拥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强化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企业研究机构扩面提质,提高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按照有技术人员、有固定场所、有研发经费、有研发设备、有具体研发方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有”要求,引导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以重奖支持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摸排“343”创新产业需要攻关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及零部件、相关软件目录,通过“企业出题、产学研协同破题”机制,以“赛马制”“揭榜挂帅”等形式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挥举国体制市域实现机制优势,综合运用各种资源重点支持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引导企业聚焦本业,深耕细分领域,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转变,不断夯实企业立身之本,积极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因企施策提供针对性强、实用性高、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诊断、人才培训、质量诊断等培育赋能服务,探索建设以技术支持、成果转化、资金对接、企业孵化、产业融通等为主要功能的“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助力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加快数实融合推动生产力向新发展。抢抓人工智能新机遇,纵深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通过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生产力向新发展水平。用好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聚焦工程机械、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通过贷款贴息、有效投入补助等方式,引导制造业企业开展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等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工艺升级、数字赋能和制造模式转变,推动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三、统筹体制机制改革做优产业科技创新生态
统筹教育人才科技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增加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供给,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强化重大科技战略落地见效。不断深化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接续推进区域科创中心行动计划,高效运行厅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精心打造徐州科创圈,更大力度、更广范围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前沿领域技术布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良好生态。加大全社会科技资金投入。健全“财政投入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科技金融服务支撑、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研发投入体系,稳定增加财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规模;强化在徐高校服务地方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鼓励高校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更多用于研发;实行“一对一”惠企服务,积极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服务和转让税收优惠、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等创新激励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提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以金融“活水”滋养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新优势。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因素。发挥徐州高校资源多、青年人才聚集等优势,围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所需,大力实施“彭城英才”计划,积极引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全方位引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更好满足人才就医、居住、子女教育等关键需求,有效激发广大科技人员敢闯敢试、创新创业热情,为徐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作者系孙峻岭,南京大学理学博士,高级规划师,徐州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二级调研员,市校合作共建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主要内容刊载于《徐州日报·学习周刊》,2024年11月22日03版。
审核 | 一审:阳智明 二审:赵洁 三审:沈正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