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高质量发展逻辑在文化生产、传播、消费、体验等领域内延伸运转的实践呈现。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能够通过技术突破革新、要素耦合创新和产业迭代更新,形成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产业形态,从而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以高质量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使命,能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文化引领和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在中国历史的时间纵轴和空间横轴上具有特殊地位。近年来,徐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实施“舞动汉风”文化工程,推动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我们要积极抢抓文化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发展新机遇,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徐州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
一、引领新变革,超前谋划布局AIGC、元宇宙等对汉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范式创新价值的新型应用场景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识的突破和创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对传统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进行了重构,更对全球要素资源、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为抢抓数字时代发展新机遇,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徐州市超前谋划和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制定实施《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徐州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等,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为主线,聚焦“产业、城市、内容”三大数字化赛道,全面推进智慧城市“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招引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加强数字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营造良好数字环境,以“数字徐州”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蝶变”,建设淮海经济区首座数字孪生城市,为打造汉文化底色鲜明的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数智支撑。徐州市“十四五”规划“文化建设”板块和汉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规划,也都把汉文化数字化保护和沉浸式体验作为重点规划内容。面向未来,要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5G、元宇宙等新兴科技深度赋能汉文化历史传承和产业发展,借助前沿科技创新汉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加强对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等“汉代三绝”的数字化智慧化保护与传承,加快建设汉文化文旅融合新场景新空间。
二、打造新业态,建设汉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体验”新质生产力产业链条
加快实施体验经济提速发展行动,挖掘生产、制造、流通各环节的体验价值,利用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创新体验模式,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培育发展“文化+科技+产业+旅游”文旅新业态新模式。依托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徐州文旅集团等,联合腾讯视频、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数字内容头部企业,持续实施“互联网+”战略,着力打造5G+VR全景直播、5G+AR沉浸式体验、5G+AI旅游服务、5G+社交媒体旅游营销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实现兼具体验性、参与性、交互性的演艺、游览、消费、旅居等,促进“食住行游购娱”传统业态持续转型升级、“商养学闲情奇”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继续运用轻松、时尚、潮流的方式打开汉文化,建设遍布全域的“国潮汉风”生活体验馆,如汉服馆、汉宴馆、汉乐馆、汉舞馆、汉学馆、汉风民宿、汉风设计酒店、汉风潮品馆等,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节庆会展、工艺美术、文博展销五大特色文旅产业,推动打造徐州“汉文化名城”“国潮汉风之都”数字文化品牌。借鉴以苏东坡知徐故事为主题的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成功经验,在挖掘徐州汉文化资源基础上凝练谋划另一场汉文化主题大型实景演出,力争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推动数字光影技术与艺术呈现方式创新应用,打造水岸实景演艺、光影演出、情景戏剧和沉浸互动演出相结合的全新体验模式,形成两场演出交相辉映、比翼齐飞的生动局面。依托骁骑校(刘晔)、忘语(丁凌滔)、烈焰滔滔(贺涛)、江心风流眼(黄聪)等全国知名的徐州籍网络文学作家,以汉文化挖掘、汉代精神呈现为宗旨创作网络小说和网络剧本,用原创优质故事吸引和集聚顶尖网络文化创意人才、互联网文化资本,加快后期影视音像动漫游戏改编转化速度,推动形成媲美《明朝那些事儿》《芈月传》《甄嬛传》等的IP全产业链条。
三、汇聚新英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汉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最主要最活跃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强汉文化领域从业者在虚拟现实、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培训,引培建设一批高层次科研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工匠型人才。探索实施淮海经济区数字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工程,通过联合办学、学分互认、换岗交流等方式,发掘一批懂专业、知经营、善管理的汉文化高端人才。持续实施汉文化研究工程,整合国内外汉文化研究力量设立高端智库机构,邀请高校、科研机构学者围绕汉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体验、再现、创造等方面协同攻关,形成集研究阐发、保护传承、产业发展、传播交流等于一体的徐州汉文化数字发展体系。落实《徐州市“555”引才工程实施方案》,对汉文化产业领域符合条件的数字人才发放“彭城英才卡”,在全球范围引进行业领军人才、专门人才、高校毕业生等数字文化人才。发挥徐州高等教育资源富集的优势,支持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加强数字文化新兴学科建设,开设人工智能与汉文化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加强汉文化产业领域数字人才培养。支持互联网头部企业与驻徐高校共建汉文化数字创新学院、汉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开展数字文化产业技能类“一试双证”“一赛双证”等合作模式试点。持续举办汉文化旅游节、汉文化国际论坛、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设立汉文化研究学术成果奖、汉文化数字转化实践创新奖、汉文化传承创新特别贡献奖等,以奖育人、以奖选才、以奖促建,推动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主要内容刊载于《徐州日报•学习周刊》2024年11月22日03版。
审核 | 一审:阳智明 二审:赵洁 三审:沈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