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是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共同的肯定性文化确认,是一个民族、国家、区域范围内全体成员对其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实践的文化心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归属意识。淮海经济区位于苏、鲁、皖、豫四省交界地带,是跨越省级行政区数量较多的跨界经济区。2017年,国务院在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正式明确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同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赋予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作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三大政策举措之一。目前,淮海经济区10个设区市拥有超过6500万常住人口,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GDP总量超过40000亿元,日渐成为开放活跃的区域经济板块之一。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区域协同机制和支持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文化认同的价值作用也不应被忽视。从根本上说,增进区域文化认同是协同推进淮海经济区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
淮海文化在中华文化起源和传承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新时代推动区域由传统、自发的联合协作迈向新型、自觉的共同发展之关键要素。
1.淮海经济区文化传承的同源性
据《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其中各州都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尔雅·释地》曰:“济东曰徐州”。郭璞注,自济东至海。可见,淮河中下游地区至海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大体相当于九州之一徐州的范围。从今天看,也就是包括苏北、鲁南、皖北、豫东等在内的广阔地域,主要是由淮河、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这里河湖稠密、土地肥沃、气候暖湿,区域内各地长期保持着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模式。先秦中国历史轴心期,东夷部落在此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夷文明;诸子百家中道家、儒家、墨家创始人老子、孔子、墨子均出生于此,其学术活动轨迹也主要集中在此区域。可以说,淮海文化孕育了先秦时期儒、道、墨等最主要的几个思想流派,形塑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初面貌。此后,刘邦家族以徐州为中心开创的两汉文化,以及京杭大运河文化、淮海战役红色文化、煤炭工业文化、伏羊饮食文化等,共同构成了淮海文化的主脉。文化同根同源使得淮海经济区历史、生产方式、语言、风俗习惯乃至心理认同等具有高度统一性,为区域各市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淮海经济区文化演变的异质性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淮海经济区各地在同源基础上衍生出了面相各异的地域文化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各具特色。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广泛实施“舞动汉风”文化建设工程,积极培育“国潮汉风”文化品牌。商丘是“商祖、商人、商业、商品、商文化”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古城池建城史天然博物馆”。济宁拥有曲阜“三孔”、邹城“两孟”,致力擦亮“孔孟之乡”文化品牌。宿州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之一,积极推动孝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连云港作为中国沿海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具有浓郁的海洋、山地文化和自然生态禀赋。淮北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拥有深厚的爱国拥军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枣庄是台儿庄战役发生地,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家喻户晓。革命老区临沂孕育了沂蒙精神、红嫂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菏泽推动打响“中国牡丹之都”文化品牌。宿迁抢抓数智文化新质生产力战略机遇,致力打造高水平电商文化名城。辩证地看,文化异质殊相使得淮海经济区各市能够发挥各自优势、推动资源共享,这也是整合性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化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3.淮海经济区文化需求的互补性
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是文化互补的基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离不开区域内不同类型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形势下,由政府主导开展的文化资讯、演艺合作、文博展览、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文化合作交流项目,让淮海经济区四省十市的互补性需求初步得到了满足。国家层面规划制订的《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也将进一步推动文化合作环境优化,为区域文化合作开辟新的广阔空间。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徐州园博园、徐州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徐州九顶山野生动物园、徐州乐园、徐州方特乐园等“五园”同乐打造文旅新地标,推动形成了特色主题公园“海、陆、空”联动集聚效应。全市累计接待游客571.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46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0.8%、28.04%。其中,多数游客来自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极大满足了区域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彰显了中心城市强大的文化辐射功能。徐州在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治理机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市场拓展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也为周边城市推进制度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必将进一步推动区域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创新。
二、增进淮海经济区文化认同的深层价值
文化认同是区域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作为区域认同基石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效,反而成为区域发展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1.有利于形塑共同的认知体验
个体成员对区域文化的基本认知,以及现实生活中对区域文化的体验感受,是建构淮海经济区文化共同体的表达维度。其中,对淮海文化基础的、历史的认知,意味着区域成员需要从既有知识体系中理解、体认关于淮海文化的描述性元素,这是区域成员间形成内在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基础。而现实生活中对淮海文化的体验感受,则是区域成员在彼此互来互往的共同生活中切身体会到的有关淮海文化的评价性元素,由此成为区域成员间形成内在凝聚力与共同体意识的感知基础。关于淮海文化的积极体验感受,可帮助成员形成对区域的满意性感知,能够促使成员在集体文化表征作用之下心灵聚拢一起、情感上相互亲近。如果说高铁缩短的是城市间的地理距离,那么文化认同缩短的则是区域间的心理距离。在区域文化认同基础上,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政府部门所思所想都是一致的,在沟通中可以相互理解,也可以深入细致探讨,从而为区域间各种交流奠定公众基础。
2.有利于汇聚公认的价值信念
区域文化认同所拥有的共认价值信念,包含着成员对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共同追寻与关怀,是建构淮海经济区文化共同体的内在规定和价值维度。共同体成员公认的价值信念,往往承袭自区域文化形成与演进的历史根脉,是在淮海经济区文化形成与演进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重要价值理念。比如淮海战役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一精神包含着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的丰富内涵,与淮海文化孕育的沂蒙精神、王杰精神等一脉相承。新时代弘扬淮海战役精神,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决战决胜未来挑战,是淮海人民继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精神底色和制胜法宝。恰如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谓,不同人群常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精神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
3.有利于凝聚能动的行为意愿
区域文化认同所拥有的共同行为意愿,是成员期许与实践的共同意志,也是建构淮海经济区文化共同体的接受维度。能动的行为意愿是在区域成员共有的认知体验和公认的价值信念指引下,在铸牢淮海经济区文化共同体意识的框架中,通过顶层设计与方案实施来调动区域成员共同致力于区域文化繁荣与区域发展的意识能动性。区域成员的共同期许是区域文化繁荣与区域发展的指引方向,区域成员间的交往交流能够汇聚区域发展的行动力量,进而形成区域成员的共同实践并赋能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香港、澳门和广东地理位置相连,有着极为相似的区域文化认同,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初大量港澳人士携带资金、技术来到珠三角地区投资创业,推动粤港澳频繁合作、加快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深层动因。可以说,粤港澳合作更多是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合作,是文化认同推进区域合作的典型例证。
三、增强文化认同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文化认同既非一成不变,也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通过有效的公共文化治理进行培育和引导,以文化认同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一是在文化认同指引下,用文化理念凝聚思想优势,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淮海经济区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因文化差异产生摩擦和矛盾,如何避免或将矛盾最小化,构建文化认同是不二选择。而文化认同带来的最大益处是凝聚人心,当人们在社交中接触到自己熟悉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饮食习俗时,往往会产生拉近距离的亲和心态和分享交流的亲近愿望,也更容易建立起基于这种熟悉的彼此信任。因此,把凝聚人心作为协同推进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两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精神价值贯穿到区域“统一性”建设中去,让区域成员在群体中得到自我身份确认和群体归属感。破除地方本位主义,拆解制度差异壁垒,打通人心之间那堵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畅通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在思想深处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运用文化认同来加快企业联合、产业联动和链条延伸的步伐,“一盘棋”明确协同攻坚重心,“一张图”推进协同机制落实,从根本上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跃迁升级。
二是在文化认同驱动下,将文化内涵赋能产业品牌建设,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夯实软实力。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因素涉及到文化、政策、制度环境、利益分配、资源互补等多个方面,在合作过程中文化认同无疑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脐部”,承担着全国经济布局东靠西移的“接力站”重任。相比长三角、珠港澳、京津冀等起步较早、互动频繁、实力强大的区域经济合作体,以徐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淮海经济区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区域合作机制还亟待深化完善。淮海经济区文化塑造着区域内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企业家以及广大从业人员,应持续强化他们共通公认的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商业精神和商业文明传统。加速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域自由流动,推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区域品牌。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加强淮海文化与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交流、互鉴和融合中,推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为推动淮海经济区发展筑牢产业根基。
三是在文化认同召唤下,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聚集经济理论认为,旅游产业及其市场聚集不同于一般经济活动领域。因此,仅从经济角度分析和解决淮海经济区旅游合作问题是不够的,其中文化认同便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一个区域的文化认同感薄弱,这个区域的旅游业则缺乏凝聚力,其旅游合作必然较为松散。换言之,淮海经济区作为四省十市联合组建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旅游形象标识。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放大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统一的旅游形象标识,切实增强区域旅游凝聚力。比如,淮海经济区谋划建立“区域联动、条块结合、统分协作、高效顺畅”的文旅协同运行机制,建立市级公共文化机构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共同打造“大美淮海”文旅品牌,先后开通“一山两汉三孔”精品五日游,徐州、宿州、商丘两汉文化精品三日游等15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实现区域文旅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在文化认同召唤下,积极探索上述实践活动,并以实践经验为先导,为淮海经济区发展塑造新优势、激发新活力。
四是在文化认同加持下,培养培训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尽管淮海经济区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这一区域实属教育洼地,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淮海经济区没有一个省会城市,即使高等教育相对富集的徐州,也远不及南京、合肥、济南、郑州等周边省会城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在增进文化认同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培训高素质创新人才,引导其投身淮海经济区现代化建设事业,逐步解决人才培养层次不高、地区分布不均、利用率偏低等问题。探索实施区域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工程,通过支持科技创新、学术研讨、跨文化交流等方式,造就一批懂专业、知经营、善管理、跨领域的高端人才。比如,签署《淮海经济区政协文化文史工作协同合作框架协议》,组稿编纂淮海历史文化丛书《红色淮海》;推动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实施淮海经济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淮海经济区继续教育合作联盟、淮海经济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联盟等;举办淮海人才峰会,为淮海经济区人才交流搭建平台。要以上述举措的示范带动为引领,在文化认同加持下为淮海经济区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主要内容刊载于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徐州市政府研究室《淮海经济区发展研究》2024年第3期(总第4期)。
审核 | 一审:阳智明 二审:赵洁 三审:沈正平